第一個被認可的化學制漿法一一燒賊法是利用氫氧化鈉的強堿溶液脫除木片中的木素。這個硫酸鹽法工藝的前驅,最初是在1854年獲得專利的。在以后1865年的專利中又包含了燃燒廢堿液以回收絕大部分用于生產的燒堿。第一家成功的燒堿法廠是在1866年投產的,目前世界上仍有少數燒堿法漿廠在運行,從硬木和非纖維原料制取紙漿。
C.F.Dahl對疏酸鹽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致力于尋找燒堿法化學品循環中的補充物一高價格碳酸鈉(純堿)的代用品時,試驗將硫酸鈉(芒硝)加入到回收爐中。硫酸鹽就在爐內化學還原成硫化物,硫化物從而進入到了藥液系統。Dahl隨后發現,蒸煮液中的硫化物大大地加速了脫木素作用,并生產出了獲得一種很強韌的紙漿,他在1884年獲得了他所發明方法的專利。
1885年在瑞典,新制漿方法首次獲得了商業應用。其卓越的強度性能獲得公認,這種新生產的紙張被形象地稱為“牛皮紙”(Kraft papers)。Kraft在德文中是高強度的意思。此后,許多燒堿法廠都紛紛改為硫酸鹽法,以便與亞硫酸法進行競爭。盡管亞硫酸鹽漿比起燒堿法漿,強度更好些、更便宜和顏色更白些,但硫酸鹽法縮小了在成本上的差距,并使產品更為強韌,只是在顏色方面要深得多。硫酸鹽法要成功地與亞硫酸鹽法競爭,必須要能經濟地回收制漿化學品,而后者是不需要可收系統的。
20世紀30年代,隨著Tomlinson回收爐的引入生產,極大地推動了硫酸鹽法的優勢地位的確立,該回收爐將廢液的最終蒸發和燃燒跟熱和化學品的回收結合在一個單一的生產裝置中。最后,Howard Rapson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發展和推廣起來的二氧化氯漂白,使硫酸鹽漿可獲得與亞硫酸鹽漿相媲美的漂后白度水平。